急性荨麻疹多与食物药物过敏、感染等因素相关,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与感染、自身免疫、精神神经因素等诸多因素相关。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。
外源性:物理刺激、食物、药物、植物、运动等。
内源性:慢性隐匿性感染、劳累、精神紧张、一些自身免疫及慢性疾病,例如甲状腺疾病等。
病因细分:荨麻疹的病因较复杂,常见有以下病因。
• 食物:如动物性蛋白(如鱼、虾、蟹、贝壳类、蛋等)和植物或水果类(柠檬、芒果、葱蒜等)。
• 感染:各种病毒、细菌、真菌及寄生虫感染均可引起。
• 药物:常见的有青霉素、血清制剂、各种疫苗、呋喃唑酮、磺胺类药物等。
• 呼吸道吸入物及皮肤接触物:常见吸入物有花粉、动物皮屑、粉尘、尘螨、真菌的孢子及一些挥发性化学品等,皮肤接触物有某些植物、动物毛发、昆虫叮螫、毒毛虫刺激等。
• 物理因素:如摩擦、压力、冷、热、日光照射等。
• 精神及内分泌因素:如情绪波动、精神紧张、抑郁等。
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和(或)血管性水肿,发作形式多样,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,多伴有瘙痒,可自行 消退不遗留痕迹。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伴有发热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胸闷及喉梗阻等全身症状。
早期症状
荨麻疹患者早期可在接触诱因,如过敏原或物理、化学刺激后,先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后出现风团,或以 全身各部位风团(以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)为最初的表现。
典型症状
荨麻疹多急性起病,典型表现为突然自觉皮肤瘙痒,很快瘙痒部位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,圆 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可孤立分布或扩大融合成片,皮肤表面凹凸不平,类似于橘皮样外观,周围多伴有红晕。
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水肿减轻,风团变为红斑并逐渐消失,不留痕迹,单个风团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 时,但新风团可此起彼伏,不断发生。风团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,持续时间≥6周即为慢性荨麻疹。
不同类型荨麻疹可有不同特点。
看诊科室:皮肤科
荨麻疹治疗的根本是去除病因,如无法去除,则因尽量减少各种促发和加重因素,特别是物理性荨麻疹。同时应避免加重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各种因素。即使不能发现病因,药物治疗也是控制和治愈荨麻疹的良好措施。
引起荨麻疹的病因比较复杂,急性荨麻疹通常是对药物、食物、花粉、阳光、寒冷等过敏引起;慢性荨麻疹一般病因复杂,往往与自身体质有关。所以荨麻疹的治疗也要区别对待。由过敏引起的,应该做脱敏治疗,增强机体自身免疫,同时要避免接触某些特定的导致其过敏的外界因素;因内部疾病、感染等自身体质因素引起的,要对相应的疾病做治疗和控制,是精神方面因素引起的,要注意调节心理状态等等。
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有:内服药物治疗,外用药物、物理治疗、中医治疗等。症状严重和反复复发型患者,多建议中西医联合治疗。
日常
荨麻疹往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、生活质量。荨麻疹发生后,应积极寻找病因,大部分患者,尤其是 慢性荨麻疹患者多与感染、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。
家庭护理
注意寻找病因,可与家人一起留意、观察可疑病因。
保持屋室清洁、通风,被褥晾晒等。
日常生活管理
饮食
特定饮食是荨麻疹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,因此作为有荨麻疹病史的患者,务必留意自己每次发病与所进食 食物种类之间的关系,一旦明确引起发病的食物,以后应避免再吃。
如无法确定诱发荨麻疹的食物,则需:
尽量避免进食最常见的诱发食物,包括贝壳类(虾、蟹、软体动物等水产品),鸡蛋、牛奶、花生、坚 果、番茄、草莓、巧克力等;
由于各种食品添加剂常作为荨麻疹诱发因素,因此还需避免进食含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物。
生活方式
日常生活中留意并寻找可疑病因,避免食用可疑致敏食物或药物,避免接触甲醛、香水、动物毛发等可疑 致敏物。
规律作息,保持心情愉悦。
荨麻疹反复发作,尤其易累及其它系统者,建议随身携带抗组胺药、肾上腺素笔或激素等。